${channel_name!""}
新闻热线 024-23187042 值班电话 024-23186204
东北新闻网
北斗融媒
您当前的位置 :东北新闻网>>沈抚示范区频道>>文旅
田埂上的文字突围 : 4年7个月,64岁农民用30万字手稿复活三宝村的七十年

2025-06-27 11:32:55    来源:东北新闻网 分享到:

  清晨五点,沈抚示范区三宝村的炊烟刚漫过屋脊,64岁的陈俞成已在侍弄菜园。粗糙的手掌抚过菜地,指缝间还留着昨夜写作时沾的墨水渍。回到房间,他掀开蒙着蓝布的木桌,30万字的《家事七十年》稿纸整齐码放,泛黄的纸页上,钢笔字迹时而遒劲时而迟疑——这是他用4年7个月,在锄柄与笔尖之间,为生于斯长于斯的土地铺就的“纸上年轮”。

  闯关东后代的“文字执念”

  1950年,陈俞成的父亲揣着几块干粮“闯关东”,最终在三宝村落脚。“爹总说,咱脚下的地,每寸都浸着逃荒人的汗。”初中未毕业的陈俞成,自小蹲在村口老杨树下,听老人讲村子里的“古”:1957年成立生产大队的吆喝声、1984年分田到户时的鞭炮、2000年第一批年轻人背着行囊挤上绿皮火车的背影。这些碎片在他心底生根,直到2019年深秋,目睹三宝村立交桥在机械声中轰然倒下,他突然意识到:“再不动笔,三宝村就真的没了。”

  写作之路堪比“垦荒”,白天,他在田间、在垄上奔波;深夜,趴在旧木桌上,用老字典逐字核对成语用法。“写坏了20多支笔,稿纸堆起来有五百多页。” 他写丰收时的欢声笑语,也写灾年里的愁云惨雾;写邻里间的互帮互助,也写时代变迁带来的冲击。他说这些文字,是对土地最深沉的热爱,也是为三宝村留下的另一种“收成”。

  30万字里的村子变迁

  《家事七十年》以陈家三代人为主线,串起三宝村从土坯房到楼房、从牛耕到机械化的蜕变。书中没有宏大叙事,却藏着触手可及的真实:1972年全家挤在漏雨土坯房的合影、2005年推倒旧牛棚的现场、2022年孙子在新楼房阳台上玩平板电脑的侧影。"你看这墙缝的变化,"他指着书中一段描写,"祖父那代用稀泥糊墙,父亲那代掺水泥,现在孙子住的楼用保温板——每代人的活法,都长在墙里头。"这些浸透汗水的细节,让村子七十年的变迁有了可触摸的肌理。

  未出版的“民间史”价值

  书稿完成后,陈俞成曾联系过出版社,得到的回复多是“题材偏小”这需要不小的支出。他摆摆手:“不怪人家,书号贵过我家几亩地的收成。”

  更触动人心的是其创作的纯粹性。“我不要钱,不要名,就想让孙子的孙子知道,三宝村不是地图上一个模糊的点。等我走了,他们翻开看看,就知道祖辈怎么在这土地上劳作、做人。”

  这部农民自撰家史不是冰冷的历史文献,而是一部带着体温的民间记忆史,是灶台边腾起的热气,是田埂上滴落的汗珠,更是一个农民对土地最深情的告白。

  稿纸为土,文字生根

  这部没有书号的“家史”,或许永远无法摆上书店的货架,但它早已在三宝村的土地里扎下根。正如陈俞成所说:“每一笔写的都是根,根留住了,村子就不会散。”

  这部“家史”,像一粒被遗落在田埂的种子。当乡村振兴的蓝图铺满田野,我们或许该问:当推土机碾过旧时光,有多少像陈俞成这样的“草根记录者”,正在用笔尖抢救即将失传的乡土文化传承根基?正如他在书稿中的那句:“地能种荒,人能走空,但只要文字还在,村子就活着。”

责任编辑:马驰

东北新闻网微博

北斗融媒

*本网站有关内容转载自合法授权网站,如果您认为转载内容侵犯了您的权益,
请您来信来电(024-23187042)声明,本网站将在收到信息核实后24小时内删除相关内容。

${channel_name!""}